人們很早就知道維修生產工具,但維修成為一行相對獨立的專門技藝,是在生產工具逐漸機械化的過程中伴隨機器設備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總是在機器設備損壞以后才予以修理,即所謂事后維 修。這段時期內,維修一直停留在手工技藝的基礎上。 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設備數量的增加,設備性能的提高,要求設備盡可能保持正常狀態,以滿足產品的質量、產量和交貨期等需求,于是產生了預防維修,即在設備出現故障以前預先予以維修。預防維修于1925年首先出現于美國。蘇聯在20年代中期也提出了計劃修理的概念,30年代初期發展為計劃預防修理制度。從此,世界上的預防維修形成兩人體系。美國式的預防維修(PM)是以日常檢查和定期檢查為基礎;蘇聯式的計劃預修(1111P)則以修理規期結構和修理復雜系數為支柱。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各國對預 防維修還不很重視。戰后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機器設備日益大型化、復雜化連續化,新設備價格昂貴,一旦設備發生故障會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加以能源、資源和環境污染危機的出現,迫使人們不得不重視設備的管理和維修。 日本于1951〕年引進美國的預防維修。隨后發展了生產維修和改善維修。各工業發達國家自70年代起都在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有關學說,以及科學技術成果,進行著設備管理和維修的試驗研究。于是在19%年有英國設備綜合工程學的問世,1971,1972年提出了預知維修和狀態監測維修,日本也在1971年提出了全員生產維修(tpm)。各種觀點和維修方法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使設備管理維修在理論、組織、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僅僅在戰后四分之一世紀稍長一點的時間內,維修便從一行技藝發 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嚴謹的技術科學學科—維修工程,并于1974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人技術科學學科目錄。從此,設備管理也突破了傳統管理的局限而進人現代管理時期,而維修則為設備管理全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早在60年代初,人們已提出:與其以現有設備為對象進行維修,不如在設計制造階段就采取措施。那時在日本出現了“維修預防”,美國也有人提出“無維修設計,’的設想,都想在設計制造階段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維修性,以減少維修工作量,甚至達到在設備預期的壽命周期內能夠經常保持原定的技 術狀態而無需修理的程度。對于結構復雜的礦山設備,要做到無維修設計還是遙遠的事情,然而通過設計和維修、改造,不斷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如維修件則是可以辦到的。隨著設備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在設計時重視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完善狀態監測系統,另一方向從維修上擴大狀態監測維修(預知維修)的范圍,結合維修對現有設備進行改造,則維修工作量 也將大為減少。這兩方面所增加的費用若能為人們所接受,必將使設備管理維修出現新的面貌,這正是人們所追求的。 |